<legend id="eoqh1"><delect id="eoqh1"><div id="eoqh1"></div></delect></legend>

  • ?

    浙江網

    新聞門戶
    歡迎監督
    真實溫暖豐富的網上浙江!

    讓污水和淤泥變廢為寶 建立跨省湖長協作機制 守護長三角“大水缸”,太湖沿岸城市在行動

    2023-05-16 09:56:32

    rB4AiWRiZcGAVGA6AAFQYOrB2w4969.jpg


    橫跨蘇浙兩省的太湖,北臨無錫,南瀕湖州,東近蘇州,是長三角地區的“大水缸”。

    從2007年藍藻爆發引發周邊城市飲用水危機,到去年水質實現明顯提升,太湖十多年的水治理攻堅戰背后,是沿湖各城市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號角下,打破行政界限,持之以恒的努力。

    近日,記者隨“2023長三角主流媒體看無錫”采訪團走進太湖治理的“主戰場”——無錫,從這顆“太湖明珠”的綠色發展之路中感受長三角一體化帶來的生態巨變。

    1 治理藍藻,無錫每年為太湖換兩遍水

    每年進入5月,對無錫來說,就像開始了一年一度的“大考”。出考題的,是太湖里一種最簡單、最原始的原核生物:藍藻。

    由于夏季太湖盛行東南風,整個太湖的藍藻會向處于下風向的無錫市水域遷移集聚,加之有貢湖灣、梅梁湖、竺山湖等眾多湖灣,岸線迂回綿延,使藍藻易進難出,讓無錫成為太湖藍藻集聚的“重災區”和“主戰場”。

    自2007年以來,無錫累計投入1100億元治理太湖,每年為太湖換2遍水。2007年至2022年,無錫全市累計打撈藍藻2055萬噸,占全太湖打撈量的90%以上,相當于直接從湖體中撈走了5487噸氮和1377噸磷等污染物質,有效防止了藍藻死亡腐爛后的污染物質在湖體中的積累。

    大溪港濕地公園有7.8公里的太湖岸線,是太湖水源地一級保護區。這里以前是一個臨湖而建的漁村,如今已蛻變成了一顆“湖灣明珠”。2020年起,無錫市濱湖區實行“太湖十年禁漁”,漁民退捕上岸,得到了合理安置,不少漁民還從“打漁人”轉變為“藍藻打撈員”?!叭缃裎覀兊乃{藻打撈員和河道保潔員,基本上百分之八九十以前都是漁民,換一種身份守護湖灣碧水?!毙掳步值谰C合行政執法局黨支部書記許勇說。

    多管齊下、智能高效的治理模式,讓太湖藍藻得到了有效遏制。無錫新吳區新安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鄒文偉介紹,2022年,該街道所承擔的湖岸線太湖藍藻處理出現拐點,“往年每年打撈藍藻16萬-17萬噸,但去年只有6萬噸?!?/p>

    2 化濁成清,處理過的污水可以泡咖啡

    污水處理廠“過濾”后的水,可以直接飲用,也可以泡茶、沖咖啡、釀啤酒……在宜興環科園,記者看到了未來污水綠色可持續利用的多種可能。

    位于宜興環科園的城市污水資源概念廠,每天處理近2萬噸污水。在廠區中心的咖啡廳,吧臺上擺放著一瓶瓶“永續水”和沖泡好的“污水咖啡”?!昂盟粏柍鎏帯钡臉苏Z格外醒目,事實上“好水”的出處正是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水??Х葟d取名“池子咖啡”,“池子”代表的則是沖泡咖啡的“永續水”來自數個污水處理池。

    作為國內首座城市污水資源概念廠,宜興城市污水資源概念廠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曲久輝等水污染控制領域專家提出,以“水質永續、能量自給、資源回收、環境友好”為目標,建設面向未來、具有一定規模的城市污水處理廠。

    “城市污水進入該廠水質凈化中心,經過格柵間、沉砂池、生化池等多流程深度處理后,大部分出水回用于宜興市景觀補水或排向太湖,成為生態水源滋潤一方土地,小部分出水則經過進一步處理再生達到飲用標準,用以滿足整個廠區用水需求?!?宜興環科園經濟發展局科長吳敏介紹。

    作為全國唯一以環保為主題的高新區,近年來宜興環科園在新業態、新模式、新項目等方面亮點頻現。潼渚村,便是宜興環科園示范性打造的全國首個低碳村。

    村中一座小型污水處理廠,將周邊100戶農戶排放的生活污水、雨水等通過管網集中收集。采用處理工藝“過濾”后達到Ⅲ類水標準,排放到附近河道,由河道內“水下森林”系統凈化水質,常年可保持Ⅱ類水質標準。

    3 變廢為寶,湖底淤泥成了環保材料

    處理過的污水可以泡咖啡,湖底的淤泥同樣能得到有效利用。

    在太湖生態清淤(二輪二期)無錫市區工程現場,淤泥固化設備轟轟作響,黑黝黝的泥漿從池底不斷被抽出,經過位于二層的壓濾機后,變成一塊塊薄薄的泥餅逐一落入下方的堆積區。

    江蘇東方生態清淤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倪守高介紹,“這些淤泥進行干化處理后,既可以用作園林綠化的原料,也可制成生態環保的建筑材料;處理過的尾水,經人工凈化處理后,還能達標流入內河?!?/p>

    無錫市水利局副局長蘭秀凱介紹,“太湖底泥的氮、磷是主要內在污染源。清除湖底表層底泥,可使湖泊內源污染大幅減少,抑制底泥中污染物釋放對水環境的影響。實施清淤工程是太湖‘減負’的重要環節?!?/p>

    2007年至2021年,無錫共進行了第一輪太湖生態清淤、第二輪太湖生態清淤(宜興先導段);為解決淤泥出路問題,組織實施了太湖梅梁湖生態清淤試點和宜興湖西區太湖清淤固淤試點,同時開展了太湖常態化應急生態清淤,累計清淤約3060萬立方米,占全太湖清淤總量的70%以上,相當于從太湖中清除了4.67萬噸的氮、1.35萬噸的磷和88.2萬噸的有機質。

    4 攜手合作,探索跨區域生態共保新模式

    不只是無錫,太湖沿岸的其他城市也在為保護這一“大水缸”努力。以湖州為例,近年來該市搬遷關閉了太湖沿岸5公里范圍內所有工業企業,清除太湖水面和周邊水域養殖圍網1000余畝,率先發布“污水零直排區”“1+3”地方標準,實現污水應截盡截、應處盡處。2022年,湖州地區入太湖水質穩定保持Ⅲ類及以上,涉水污染舉報數量同比下降29%。

    在長三角一體化的背景下,跨區域生態共保這一太湖沿岸城市的共同課題,也在省、市、區等各個層次取得新的突破。2019年12月14日,太湖淀山湖湖長協作會議在湖州長興召開,正式建立太湖淀山湖湖長協作機制。這是國內首個跨省湖泊高層次協商協作平臺,為跨地區湖泊湖長制深入落實提供了典型示范。 2021年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上,湖州和無錫簽署了關于建立太湖藍藻防控協作機制合作協議,建立“十項機制”。今年,蘇州市吳江生態環境局又與湖州市生態環境局吳興分局簽訂《跨區域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協作機制備忘錄》,在兩省交界縱向延伸1公里區域作為交叉聯合執法區域,為打擊省界環境違法犯罪行為提供了新思路。

    治水是個細活,也是個慢活,太湖水質的全面轉好仍需時日,但經過沿湖各城市的共同努力,去年太湖水質明顯提升,特別是無錫水域水質15年以來首次達到Ⅲ類標準,而且各項水質指標均創2007年以來最好水平。


    ?
    ?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free性欧美69巨大|香蕉伊蕉伊中文在线视频|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
    <legend id="eoqh1"><delect id="eoqh1"><div id="eoqh1"></div></delect></leg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