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4 12:14:08
口腔衛生不注意,有可能也會引來大麻煩,這可不是危言聳聽。近日,市民張老伯因為5顆蛀牙引發心內膜炎,危及生命,好在經過手術治療脫離了危險。
張老伯今年60多歲,身體不錯,但是有個壞習慣,就是不怎么注意口腔衛生,5顆牙齒發生了蛀牙。即使這樣,他也沒有引起重視,沒有及時去醫院就診牙齒。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張老伯的蛀牙越發嚴重。今年7月開始,他出現了反復發熱、胸悶的癥狀。起初,張老伯以為自己只是感冒了,就吃了點感冒退燒藥,沒想到癥狀反反復復,人也瘦了一大圈。
今年9月,張老伯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溫醫大附一院就診。這一查嚇一了跳,醫生在他的血液里發現了鏈球菌。而且通過進一步的心臟B超檢查,發現細菌已經侵略到了心臟里的瓣膜上了,經確診,為感染性心內膜炎。
何為鏈球菌?溫醫大附一院心臟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王玨主任醫師介紹,它是化膿性球菌的另一類常見的細菌。它們原先定植在鼻咽、口腔等位置,并不侵犯人體。然而當人體發生一些變化,比如口腔發生蛀牙或感染時,細菌通過齲齒或者口腔有創操作進入到血液里面,產生菌血癥,順著血流“定居”并破壞心臟這個人體至關重要的臟器,從而產生感染性心內膜炎。
病因找到了,但是張老伯的情況不容樂觀。細菌引起的發熱反復消耗著他的身體,使他出現嚴重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瓣膜上的大大小小贅生物,更是一顆顆定時炸彈,如果脫落到血液里,將會順著血流漂到全身各大器官,導致器官梗死及膿腫形成。被細菌爛穿的瓣膜也已經失去了它正常的單向閥門作用,持續大量地返流血液讓張大爺感覺透不上氣,甚至讓他都難以躺下睡覺。
溫醫大附一院心臟外科王玨團隊對張老伯的病情進行了精心研判,決定為其進行心臟瓣膜置換手術。手術用時5個小時,順利清除了張老伯身上可見的感染灶。經過持續4周的抗感染治療,目前張老伯已經出院。
王玨表示,感染性心內膜炎是由細菌、真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產生的心臟瓣膜或心臟內膜炎癥。在我國,隨著人口老齡化、退行性瓣膜病增加、心內植入物增多、各種有創操作增加等,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發病率日漸上升。應該說,口腔來源的鏈球菌性心內膜炎是臨床比較常見的。但也是可以預防的,如果有齲齒要盡早到正規醫院處理,有高危因素患者,如免疫力差、本身有各種心臟結構病變、心臟有植入物、長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長期注射毒品等人群,在進行補牙等有創操作的時候要用抗生素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