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水生態治理
黨的二十大報告摘要: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動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
臺傳媒記者柯 璐
黃昏下的路橋山后許涇,遠處開闊水域,映襯著天空的倒影,也照亮著居民歡喜的笑容;以水為媒,義城港穿流而過,大峽谷青山交映,綠色已經成為臨海市尤溪鎮的關鍵詞;漫步在玉環市龍溪鎮斬港河畔,水草搖曳生姿,錦鯉來回穿梭,宛若生機盎然的熱帶叢林……
水清岸綠,鳥鳴啾啾,臺州大地上的一處處水域,展現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圖景,盡顯自然之美、生態之美。
這些都得益于市治水辦以超常規力度和舉措推動“五水共治”工作穩步提升,擦亮治水“金名片”。
翻開成績單,成績亮眼。全市水功能區達標率提前三年實現“十四五”目標,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水環境質量改善幅度取得了全國第八、全省第一的優異成績。2019年、2021年榮獲海洋水環境質量工作優秀市“大禹鼎”,2020年榮獲“五水共治”工作優秀市“大禹鼎”。
以水為引,蹚出水質提升新路徑
“十里長街十里景,一步桃紅一步青?!弊咴诼窐騾^主城區河道南官河兩岸,不禁會讓人想起古人對路橋老街美好景致的描寫。
南官河屬于路橋區金清水系核心支流,但因為早期城市建設問題,河道多為斷頭河浜且流動性差,造成南官河水體自凈能力較差,水質一直在Ⅳ類—Ⅴ類徘徊。
為此,路橋區在南官河保峰橋斷面上游,建設了占地面積約108畝、處理規模約2萬噸/天的保峰橋人工濕地,通過配套的一體化提升泵站,將南官河水引入濕地進行預處理,在南官河郵亭涇等支流處同步構建生態系統,進一步打通南官河生態鏈。
通過干流支流、水上水下水生態系統的完整構建,南官河逐步恢復了往日的生機活力。河道斷面水質全面達標,實現了路橋區水質監測斷面Ⅲ類水“零”的突破,并連續5個月保持Ⅲ類水的水質標準。
如今,南官河中水清波明、岸綠景美、人頭攢動,儼然一幅靚麗繁華的江南水鄉秀美畫卷。
一鼓作氣,再接再厲,“治水”向縱深推進。黃巖區突出“自然生態”理念,在江北公園建設梯地臺田帶、內河凈化帶及濕地保育帶,通過種植各類喬木、灌木、水杉樹陣,建設風車,沿江拋石等,幫助凈化水體,恢復生態系統,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
投用以來,永寧江高錳酸鹽指數比以往明顯下降,水質明顯改善。如今,水體野生魚類正在逐漸增多,兩岸隨處可見野鴨、白鷺、野鸕鶿等野生鳥類。
實踐小結:近年來,我市秉承為民治水的初心,加強水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加速重點工程項目推進,加快補齊治水短板,全力改善水生態環境,保障民生用水及水資源安全,各地積極探索治水新模式,水環境質量提升工作取得了喜人成效。1—10月,縣控以上斷面達標率、優良率同比分別提高8.6%、12%,12個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達標率為100%,實現水質優良率穩步提升。
依水為居,打造生態惠民新高地
11月10日上午,在路澤太一級公路洪家段,工人正分工協作,忙著疏通地下窨井管道。前不久,椒江區五水共治辦公室接到反映,該段污水溢出,影響周邊百姓正常生活。
“工人們加班加點,現已流通?!苯方瓍^洪家街道“五水共治”辦巡查員馬景春說,針對路澤太高架橋洪家段管網堵塞問題,椒江區多家單位發揚“5+2”“白+黑”精神,持續作戰,目前已成功解決了周邊3個行政村污水排放問題。
“洪家這一次污水管網的成功修復,是在椒江區9月底召開‘問題大起底、環境大整治、習慣大變革’會議之后的一個成功案例,也是一個典型案例?!苯方前l集團副總經理兼椒江“五水共治”辦專職副主任王文說。
以水為媒,生態惠民。在路橋區螺洋街道藕池小區,有個洗衣房格外亮眼,是我市首個采用中水回用的雨水生態洗衣房。
據了解,雨水洗衣房結合了“污水零直排區”的創建理念,與一般民房常見的單根落水管不同,藕池小區每戶人家門前,都安裝了兩根胳膊粗細的白色水管。
“一根是污水管,一根是雨水管,雨污徹底分離?!甭菅蠼值傈h工委委員、副主任潘劍介紹說,“實現雨污分離后,來自居民屋頂、草坪和車道的雨水,將被統一收集到洗衣房附近的雨水池里,經過雨水模塊等回收利用系統,處理凈化再利用?!?/p>
雨水洗衣,水質是關鍵?!拔覀兠堪朐聦κ占挠晁|進行檢測,并及時進行公布?!迸藙χ钢匆路恳唤堑乃|公示欄說,各項檢測指標都達到了Ⅲ類水標準?!芭c河水相比,雨水沒有異味。與自來水相比,用雨水不用花一分錢?!弊≡谙匆路扛浇木用耜愌┘t高興地說。
實踐小結:近年來,我市堅持“統籌規劃、分類實施、突出重點、整體推進”的原則,把“污水零直排區”建設作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美麗臺州建設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共完成105個鎮(街道)、85個工業園區和1397個生活小區的“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累計完成投資約110億元。
點水為金,抒寫生態經濟新文章
藍天白云下,始豐溪蜿蜒穿過天臺縣后岸村,青山綠水間,排排小洋房錯落有致,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笑容。
每到周末,都有不少游客走進這個“網紅村”,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翱吹竭@流水潺潺、綠樹成蔭的模樣,很多人不相信它的前身竟是一片石礦開采區呢!”天臺縣街頭鎮副鎮長龐淑嬌感嘆。
時光倒退十幾年,后岸村是有名的“石頭村”,曾經因生產石材遠近聞名,然而村里的生態環境極差,到處都是粉塵,不少村民因此得了石肺病。
痛定思痛,政府全面封停石礦,積極引導該村抓住美麗鄉村建設契機,依托豐富的原生態山水凈土及文化積淀,突出文化特色,發展農家樂休閑旅游業。
尤其是開展“五水共治”以來,該村進一步以治水為突破口推進生態富民理念,做大做強農家樂休閑旅游業,取得顯著成效。短短幾年時間,后岸村已發展成為集漂流、登山、垂釣、觀光、采摘、餐飲、住宿及商務接待于一體的綜合性休閑度假村。
在臺州,水質提升為“水美鄉鎮”增添了不少好景致。
三門縣先后投入6000萬元對白溪流域進行綜合整治。在白溪沿岸原有特色背景墻、文化驛站的基礎上,深挖沿河村莊文化和旅游資源,將當地文化與白溪美景相結合,增設特色文化設施,形成獨特的文化景觀,打造了一個承載鄉愁、延續自然風貌的生態旅游“新樣板”,生態和文化資源優勢轉化成了資本和經濟優勢,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生態的福利。
實踐小結:近年來,我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耕綠色發展之路,以生態為本,聚焦治水護水,深挖“優水+富農”優勢,筑牢“治水共富”堡壘,做足“山水+旅游”文章,全域推進水生態治理,實現水域蝶變,走出山水美、文化興、產業旺的共富道路。